概念 | 解释 |
颞叶 | 听觉,语言理解 |
额叶 | 说话,表象,思维 |
枕叶 | 视觉 |
顶叶 | 躯体感觉,空间位置 |
韦伯定律 | 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刺激的增量(△I)和原来刺激值(I)的比是一个常数(K),用公式表达即K=△I/I,这个常数叫韦伯常数、韦伯分数或韦伯比率。 |
静息电位 |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它是一切生物电产生和变化的基础。 |
需要层次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
集体无意识 | 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 |
陈述性记忆 | 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
阴性惩罚 | |
阴性强化 | |
阳性惩罚 | |
阳性强化 | |
长时记忆 | 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一般能保持多年甚至终身。它的信息主要来自短时记忆阶段加以复述的内容,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形成的。长时记忆的容量似乎是无限的,它的信息是以有组织的状态被贮存起来的。有词语和表象两种信息组织方式,即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言语编码是通过词来加工信息,按意义、语法关系、系统分类等方法把言语材料组成组块,以帮助记忆。表象编码是利用视形象、声音、味觉和触觉形象组织材料来帮助记忆。依照所贮存的信息类型还可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
镜像测验 | 自我认知能力的测试,它基于动物是否有能力辨别自己在镜子中的影像而完成。 |
错觉轮廓 | 人们知觉到的刺激图案中并不存在的轮廓,线或面。 |
重构性记忆 | 重构性记忆是对原初记忆的重新组合和加工。 |
遗忘症 | 病人对一定时间内的生活经历,或者全部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有的人由于大脑皮层受到损害而导致遗忘。往往近事遗忘出现较早,包括顺行性遗忘和逆行性遗忘。有的人由于心理因素导致心因性遗忘,往往因为情绪因素影响记忆丧失。包括选择性遗忘、分离性遗忘和界限性遗忘。 |
选择性社会交互理论 |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更多地选择能够满足自己情绪需要的伴侣。 |
进化论的观点 | |
边缘系统 | 迅速,简单的评价及情绪反应 |
躁狂阶段 | 情感异常高涨 |
费希纳定律 | 韦伯定律的积分形式,基于最小可觉差不变假设 |
最小可觉差 | 对于某一特定的感官刺激所能察觉的最小改变。 |
责任分散 | 由于有他人在场,导致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境时所需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 |
认知失调 | 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 |
认知地图 | 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建立的代表外部环境的内部表象,或者说它是贮存在人的记忆中的现实世界的事物和关系的抽象表象。 |
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 情绪体验主要是身体变化造成的。 |
观察者偏见 | 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的错误。补救措施:为了使观察者误差降到最小,研究者依赖于标准化和操作性定义。 |
观察学习 | 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 |
行为确认 | |
行为主义的观点 | 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
自我实现的预言 | 当你为未知的未来许下了一个预言,因为你相信事情会如同预料的情况发展,所以你采取了加强的措施,促进这个预言的实现,最后的结果会如同你自己的预言一样,呈现在你眼前。 |
自我实现 | 个体的各种才能和潜能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充分发挥,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过程。 |
自我妨碍 | 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 |
自我中心 | 用于描述儿童6、7岁以前心理特点的一个概念。仅依靠其自身的视角来感知世界、不能意识到他人可能具有不同视角和观点的倾向性。 |
自尊 | 自尊是人格自我调节结构心理成分。 |
自利性偏差 | 对自己的成功往往做个人归因,对失败做情境归因;而对别人的成功倾向于做情境归因,对失败做个人归因。 |
自下而上的加工 | 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成了知觉。数据驱动加工 |
自上而下的加工 | 在从事知觉活动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概念去加工当前的信息的过程。概念驱动加工 |
脑垂体 | 身体内最复杂的内分泌腺 |
胼胝体 | 是哺乳类真兽亚纲的特有结构,位于大脑半球纵裂的底部,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横行神经纤维束,是大脑半球中最大的连合纤维。 |
耶克斯-道德逊定律 | 指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
群体盲思 | 由于群体压力而导致的思考能力、事实和道德判断能力的退化,以及批判性的思维被代替的现象。 |
群体内偏见 | 指相比于外群体,他们对内群体成员更有好感。 |
编码 | 工作记忆到长时记忆的处理步骤 |
绝对阈限 | 能可靠地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物理量) |
经典条件作用 | 也被称作巴普洛夫条件作用或者条件反射,它是联想学习的一种形式。在此过程中,有机体会学会将刺激联系起来。在经典条件作用下,中性刺激与有意义的刺激(无条件刺激)产生联结,并获得诱发类似反应的能力。 |
组块 |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把一些要记忆的东西加以分类或加工使之成为一个小的整体,就称之为组块。 |
纵向设计(或追踪设计) | 对一个或一组被试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即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
横断设计 | |
素质-应激假设 | 具有某种遗传风险(素质)的个体对环境因素(应激)以及环境中的机会都非常敏感 |
系统脱敏法 | 又称交互抑制法。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
系列位置效应 | 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系列开头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叫首因效应或者首位效应;系列末尾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叫近因效应或新近效应。 |
精神分裂症 | 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
程序性记忆 | 程序性记忆是关于如何做某事或关于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知识。 |
移情 | 指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为主体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分析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 |
视皮层 | 指大脑皮层中主要负责处理视觉信息的部分,位于大脑后部的枕叶 |
视差 | 视差就是从有一定距离的两个点上观察同一个目标所产生的方向差异。 |
视崖实验 | 一种用来观察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 |
社会学习理论 | 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
磁共振成像(MRI) | 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 |
短时记忆 | 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被认为是处于感觉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阶段。 |
知觉组织 | 个体因主观经验的影响使客观刺激情境带有强烈的组织倾向。 |
知觉恒常性 | 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 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
环境变量 | 把对个体行为的任何外部影响都称作是环境变量 |
特质 | 指一种可表现于许多环境的、相对持久的、一致而稳定的思想、情感和动作的特点,它表现一个人人格的特点的行为倾向 |
焦虑障碍 | 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 |
焦虑 | |
混淆变量 | 指与自变量和因变量均相关的变量,该变量使自变量和因变量间产生虚假的关系 |
消退 | 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
海马 | 海马体位于大脑丘脑和内侧颞叶之间,属于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长时记忆的存储转换和定向等功能 |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 | 在细胞分子水平上进行人体功能代谢显像 |
标准化 | 具有规范的标准,各个环节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对误差做了严格控制的测验,是一个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施测过程。 |
条件反射 | 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
杏仁核 | 附着在海马的末端,呈杏仁状,是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是产生情绪,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控制学习和记忆的脑部组织 |
本能 | 一个生物体趋向于某一特定行为的内在倾向。 |
期望效应 | |
暴食性进食障碍 | |
厌食症进食障碍 | |
暗适应 | 从强光下进入暗处或照明忽然停止时,视觉光敏度逐渐增强,得以分辨周围物体的过程。 |
显著差异 | |
无条件刺激 | 指能引起机体非条件反射的刺激 |
无意识 | 在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意识层面的东西 |
效果律 | 指如果一个动作跟随以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那么,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那么,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
操作性条件反射 | 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操作条件反射与自愿行为有关 |
操作性定义 | 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含义的方法。 |
提取 | |
接触性安慰 | 从身体接触中获得的刺激和放心 |
挫折-攻击假设 | 挫折先于攻击行为 |
抑郁症 | |
成就需要 | 在挑战或竞争情形下,指向改进绩效和获得成就的动机倾向 |
感觉记忆 | 直接通过感官获得的保持在一秒钟之内的信息 |
感受野 | 受刺激兴奋时,通过感受器官中的向心神经元将神经冲动(各种感觉信息)传到上位中枢,一个神经元所反应(支配)的刺激区域就叫做神经元的感受野(receptive field) |
惊恐障碍 | 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panicattacks)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 |
情节记忆 | 也称为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是属于长时记忆的一种。指的是与一定的时间、地点及具体情境相联系的事件的识记、保持和再现。 |
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 | 情绪是由不同程度的激活或唤醒状态产生的,强烈的情绪由高唤醒产生,温和的情绪由低唤醒产生。不同程度的唤醒(从兴奋、注意警戒到松懈觉醒、瞌睡、轻睡、熟睡、昏迷和死亡)是网状结构系统激活大脑皮层的结果,而边缘系统则控制着情绪的表现、情绪行为。 |
恐怖症 | 对某些特定的对象或处境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情绪,而且伴有明显的焦虑及自主神经症状,并主动采取回避的方式来解除这种不安。 |
快速眼动睡眠 | 脑电波频率变快, 振幅变低 |
心理物理学 | 实验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
心理治疗 | |
归因理论 | 关于个人阐释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认知理论 |
强迫症 | 焦虑障碍的一种类 |
强化物 | 分为正负两种。强化物就是那些能够提高特定反应的可能性,或使特定反应的概率增加的任何事物或事件。 |
广泛性焦虑症 | 以持续的显著紧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焦虑障碍,是最常见的一种焦虑障碍。 |
幻肢现象 | |
常模 | 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即某一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
差别阈限 | 感觉所能觉察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 |
工作记忆 | |
小猴假母实验 | 接触安慰 |
客体恒常性 | 指儿童理解了物体可以独立于他们的行为和知觉而存在或运动。 |
安慰剂疗法 | |
安慰剂效应 | 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
守恒 | |
基本归因错误 | 描绘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高估倾向性因素(谴责或赞誉他人)、低估情景性因素(谴责或赞誉环境)的双重倾向。 |
坎农-巴德情绪理论 | 是情绪理论的一种。认为情绪是大脑皮层和自主神经系统共同激活的结果,也就是说,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是同时发生的。 |
图式 | 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
固着 | 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地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 |
启动 | 前面接受的刺激(信息)影响到后续对某个刺激(信息)的加工。 |
双耳分听 | 追随耳,非追随耳 |
双相障碍 | 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 |
双盲控制 | 在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道被试接受的是哪一种处理(自变量的类型或水平),这种实验叫双盲控制,它对排除实验者的偏好有作用。 |
动机 | 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动机在心理现象中属于心理状态。 |
动作电位 | 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
加工水平理论 | 记忆痕迹的的持久性是加工水平的直接函数。一个刺激如果较长时间的呈现在个体面前,就可能得到较高水平的加工。 |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 利用磁振造影来测量神经元活动所引发之血液动力的改变。 |
功能固着 | 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认定原有的行为就不会再去考虑其他方面的作用。 |
前额叶切断术 | 神经外科手术,副作用极大 |
刻板印象威胁 | 是个体经历的一种风险,处于该风险中的个体担心自己会验证所属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 |
刻板印象 |
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
|
利比多 | 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 |
创伤后应激障碍 | 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
分离性障碍 | 是一类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
再认 | 指过去经验或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呈现在面前时仍能确认和辨认出来的过程 |
内化 | 将看、听、想等思维观点经过内证实践,所领悟出的具有客观价值的认知体系。内化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来完成。 |
同化 | 指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转换,以使它符合现有的认知方式 |
顺应 | 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
储存 | |
偏见 | 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
内部一致性 | 指构成测验的所有题目之间的同质性。 |
信度 | 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一般多以内部一致性来加以表示该测验信度的高低。 |
效度 | 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 |
信号检测论 | 是一种心理物理法,是关于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作出决定的理论。 |
依恋 | 婴儿和其照顾者 (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 |
似动 | 指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一种现象。 |
从众 | 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现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 |
人格障碍 | 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 |
亲社会行为 | 指符合社会希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 |
交感神经 | 加强代谢,消耗能量 |
副交感神经 | 植物性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部分。副交感:减弱代谢,存储能量 |
习惯化 | 由于刺激重复发生而无任何有意思的结果致使个体对这种刺激(例如警报、防御、攻击)的自发反应减弱或消失的现象。 |
去习惯化 | 已经对某一刺激形成习惯化的婴儿,当呈现另一新的刺激物给他时,又会引起他新的注意,这一过程叫去习惯化。 |
习得性无助 | 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
习得 | 借助学习增大反应强度,增添新的反应方式。即知识的掌握。 |
乔姆斯基对语言获得的看法 | 转换生成理论 语言是创造的 语法是生成的 每个句子都是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
投射测验 | 人格测量方法之一。用于探索个体心理深处的活动。采用一些暧昧的刺激,如墨渍、无结构的图片等,让被试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作出反应。 |
主题统觉测验 | 测验时让被测验者根据图片内容按一定要求讲一个故事。 |
丘脑 | 最重要的感觉传导接替站 对感觉进行粗略的分析与综合 |
不应期 | 在生物对某一刺激发生反应后,在一定时间内,即使再给予刺激,也不发生反应。 |
下丘脑 | 重量仅4g,是植物神经的皮质下最高中枢,边缘系统、网状结构的重要联系点,垂体内分泌系统的激发处 |
三原色理论 | |
Wernicke失语症 | 一种流利性失语症,主要障碍在于语言的理解困难上。与大脑左半球或优势半球的回后部损伤有关。 |
Foot-in-the-door策略 | 小要求->大要求 |
Door-in-the-face策略 | 大要求->小要求 |
Broca失语症 | 又称表达性失语或运动性失语,由优势侧额下回后部(Broca区)病变引起。患者能够理解他人言语,能够发音,但言语产生困难,或不能言语,或用词错误,或不能说出连贯的句子而呈电报式语言。患者能够理解书面文字,但不能读出或会读错 |